“大江本为天堑,三十余年来武帝、文帝多次欲渡而不可,甚至先帝当年乘舟入江,几乎为敌所乘,遭遇险境。”董昭站住脚,正色看向曹睿说道:“对于大魏和吴、蜀两国,对于整个天下,陛下亲自过江足可以激励全天下之人。”
“可话说回来,过江必乘舟楫,非人力所能为之。且大江并非淮水这般浮桥可渡,大魏水军自夸战力,征东将军陆伯言是陛下妹婿,也是良将,又与孙权有破家之恨。但孙权水军久习舟楫,世上用兵也无法摒弃万一。以往陛下赶赴关西也好、幽并和营州也罢,如有不谐,总能凭借骑兵强横保得陛下无虞,但渡江毕竟不同。”
“故臣有此语呈给陛下。”
曹睿叉手立住,深吸了一口气,转而又朝着司马懿看了一眼。司马懿显然也被董昭的话所惊到了,本能的欲要观察皇帝的表情。一君一臣的目光,就这样在半空中碰上。
司马懿下意识的低头躲开,可他刚低下头来,却又猛然发觉自己举止的不妥之处。躲什么,有什么好躲的!
司马懿咽了咽口水,当即拱手:“陛下,董公老成谋国之言,有理,但似乎也有些过于求稳了。可与不可,臣以为陛下可随心而决。”
“朕无可无不可。”曹睿轻笑一声,背着手继续向前走去:“邺王是朕长子,也确实聪慧。给他这个‘署理行在诸事’的空名头,倒也不是不行,就按董公说的来办吧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董昭捋须点头,面上依旧平静,似乎自己建议被皇帝同意,他也没什么感觉一般。
二人依旧随着曹睿在淮水边踱步,说了些准备出军的杂事。
枢密副使刘晔、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黄权,此二人作为枢密院和尚书台的主官随行。六部尚书中选了工部尚书司马芝、兵部尚书王基二人,枢密院也挑选了扬州房、兵籍房和军机房的枢密随行。
第115章可与不可
待三人结束散步,骑马返回城中之后,司马懿与董昭将皇帝送到宫门处辞别,分两路各自回官署之中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