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‘左拾遗’这个官是作为天子近臣,负责谏诤,杜甫终于当到了一个他比较愿意做的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蒙恬语气古怪道:“只怕以杜甫性情,这官当不长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笑道:“确如蒙将军之言,杜甫在文学一道上的天赋极高,但不代表他适合做官,任左拾遗没多久,杜甫就一头撞进了一件大事中,李亨当时正罢房琯宰相,而他上疏营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房琯会被李亨罢免,是因房琯无能,其受李亨器重,曾被委以平叛重任,可其不通兵事,用人失当,大败而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贲问道:“那杜甫为何为这房琯上疏营救,莫非其未看到房琯被罢相之因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还未回答,始皇道:“应是杜甫认为房琯虽大败而回,但其才仍具,且其所犯之错也未至被罢相之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道:“杜甫和房琯有旧,认为忠诚正直,且虽大败而回,但房琯仍有功绩,不当惩罚过重,加之有些大臣趁机诬陷房琯,也让杜甫看不过眼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去疾摇头道:“这位诗圣倒是一性情中人,可其为房琯求情,必会触怒李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道:“所以杜甫被李亨交由三司推问,幸有人在李亨面前进言,才免于被惩处,只是从此后,与李亨也逐渐疏远。乾元元年,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乾元二年三月,唐军在收复邺城时战败,杜甫在兵荒马乱中,经新安、石壕、潼关回返华州,一路目睹安史之乱下的种种景象,写成了六首传于后世的经典名篇《石壕吏》、《新安吏》、《潼关吏》,及《新婚别》、《无家别》、《垂老别》,又称‘三吏’‘三别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杜甫能被称为‘诗圣’,不在于他适不适合当官,官位有多高,而是他能看到民间疾苦,‘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……’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