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错,历陵、海昏、鄱阳、南昌诸城,都是本将即将用兵之处,你能立功之处还多着呢。待取了南昌之后,本将保举你为关内侯!”

        说罢,桓范大步走开,与随行的将官们一同去视察城防,只留中年佐吏在后独自惊惶。

        立功之处……那也得有命来拿才行!

        桓范大步走在前面,司蕃行在桓范右后,小声说道:“将军,属下以为虽然今日柴桑开城而降,但戏诚此人能为孙权而死,吴国这样的人还不知有多少。将军令吴军作先锋,以吴人攻吴人之心,更能瓦解余下城池守将之心,高明至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桓范嗤笑一声,回声说道:“这也是陛下和朝廷为何要坚持伐吴的原因所在了。孙权拿下柴桑不过二十余年,若再拖个十年二十年,恐怕此处军民与江北大魏之军民,将会彻底隔绝分来,裂隙无法弥合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司蕃也在一旁表示赞同。

        伐吴,最重要的就是渡江,无论是对于桓范,还是扬州的魏军主力,皆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番出军,镇北将军桓范率领本部外军两万人与朝廷增兵至此的五千中军精骑,合计二万五千众,在皖口左近渡江,而后一日都未停留,顺着大江的方向溯游而上,朝着西南方的柴桑行军。此时大江尚未涨水,早春天气仍寒,裸露在外的江滩和沿江而建的官道都成了桓范所部的行军路线。

        得益于朝廷和枢密院的统一筹划,襄樊、江夏、皖口三处陆续进逼吴境,消息从大江上游到下游依次传递,故而吴军本就少于大魏的兵力,进一步的压缩在了江陵和武昌左近。

        荆州如此,扬州也是这般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